4月22日是第54個世界地球日,活動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近年來,寧夏圍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施生態優先戰略,持續推進以“一河三山”為重點的生態保護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嚴格守好土地資源,精細算好水資源“賬”,修復保護濕地資源……本報聚焦我區在保護、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新舉措,分項探究寧夏在水資源保護利用、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方面的實效,生動呈現我區“打造綠色生態寶地”的務實作為。
這一抹“生態綠” 怎能讓人不愛
記者 張 唯
一方肥沃豐美的土地,一片蒼翠蔥蘢的樹林,一彎泠泠淙淙的溪流、一疊秀美壯麗的山巒……“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多重元素,組成了寧夏來之不易的自然資源“家底”。
寧夏自然資源廳的一組數據對這份“家底”做了精準盤點:截至2021年年底,全區共有國有土地3372.16萬畝,其中農用地為2308.41萬畝;國有林地622.71萬畝,森林蓄積量達619萬立方米;國有草地1582.77萬畝,天然牧草地占68.64%;國有濕地29.19萬畝,現有自然保護地62個,現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分別為107種、26種;全區已發現礦產資源49種,煤炭、石灰巖、石膏等9種優勢礦產查明儲量525.05億噸,保有儲量498.83億噸。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彼此循環不息的生命共同體,以最自然的方式,為寧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筑牢綠色基底。
讓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有據可依”
2021年4月,寧夏自然資源廳全國率先探索開展全域全要素自然資源日常調查監測,及時查清全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類自然資源要素“家底”。2021年年底,寧夏完成全區內外業調查舉證,編制形成分析評價報告,建成全要素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庫。
加上全面完成的地理國情監測、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及“三山四色”專項調查,全區自然資源“一套數據”和“一張底版”至此形成,為今后寧夏自然資源精細化管理奠定了大數據基礎。
4月17日,寧夏自然資源廳在官方網站發布沙湖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確權的首次登記公告。作為自然資源登記單元,該保護區的空間范圍、面積、權屬狀況及自然狀況一目了然。
公告期結束后,若沒有異議且條件符合要求,沙湖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就可以被頒發《自然資源所有權證書》。
別小看這本證書,它濃縮了前期大量的資料收集、數據處理和內外業核查成果。憑著它,不僅能清晰界定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產權邊界,全面摸清各類自然資源的空間范圍、面積、質量和數量,還能以此明確體現用途管制、生態保護紅線、特殊保護監管等要求。
據了解,寧夏自然資源廳今年還將開展寧夏火石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16個重要生態空間的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進一步劃清重要生態空間“四條邊界”,構建起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體系。
今年,我區還將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通過分級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核算,建立區本級土地資產管理制度,基本形成符合寧夏實際的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
讓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擲地有聲”
周末,銀川市民張瑜按計劃來到石嘴山市,驅車沿著302省道緩緩前行,賀蘭山石炭井街道大磴溝區域的春景盡收眼底:曾經的渣臺土山已披滿青綠,路旁的山桃花競相開放,花香彌漫在風中,久久不散。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護林員馬林濤是這片區域變化的見證者?!耙郧斑@片全是洗煤廠,地下的土都是黑的?!瘪R林濤說,幾年不間斷的生態修復治理,令“遍體鱗傷”的大磴溝逐漸痊愈,不僅山體重新披綠,連巖羊等野生動物也紛紛重現蹤跡。
數據最能說明一切。2022年,寧夏落實“三山”生態保護修復資金32.83億元,實施項目72個,完成礦山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19.68萬畝,營造林150萬畝,修復退化草原22.87萬畝,治理荒漠化土地90萬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985平方公里。
截至2022年年底,全區水土保持率、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濕地保護率分別達到76.6%、18%、56.7%和56%,“三山”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生態系統功能穩步提升。
激活生態修復的“一池春水”,既需要自然資源部門統一市場準入,規范市場秩序,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也需要調動社會企業、相關專家、社會公眾等多方面主體的參與熱情。
早在去年,寧夏自然資源廳便從參與機制、重點領域、政策支持等方面嘗試描繪“路線圖”,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持續發展”的政策環境。
張騫葡萄郡生態修復項目為賀蘭山東麓生態修復與葡萄酒產業融合發展提供經驗;涇源縣探索構建“生態修復+產業導入”模式,引進3家企業投資3270萬元實施燕家山生態移民遷出區、青龍山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的生動實踐,讓寧夏生態保護修復有了更多可能性。
去年至今,寧夏還積極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色轉型,致力讓更多綠水青山化為金山銀山。去年由寧夏自然資源廳統籌推行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總結推廣了全區多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在我區率先編制完成省級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方案基礎上,賀蘭縣“稻漁空間”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入選全國典型案例,為打造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寧夏樣板”奠定基礎。
治理后的賀蘭山大磴溝片區。(圖片由寧夏自然資源廳提供)
水資源:“被寵愛”的40億立方米
記者 裴云云 文/圖
最新的《寧夏水資源公報》顯示,2022年全區降水總量131.397億立方米,折合降水深254毫米,年降水頻率為70%,屬枯水年。受降水補給影響,全區水資源總量8.924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20.3%,更讓人無奈的是,其中礦化度大于2克每升的苦咸水占水資源總量的30%,人畜不能飲,土地不能灌??鄢y以利用的汛期洪水、苦咸水和生態基流,多年平均可利用量僅1.5億立方米。
有人說,寧夏是黃河最寵愛的“孩子”,那是因為“母親”深知這個“小兒子”貧弱的“水家底”,才多有呵護補其不足。1987年9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原國家計委和水電部“關于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報告的通知”,這是中國首次由中央政府批準的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即為“八七分水”方案。寧夏分得40億立方米年耗水量,其中包括37億立方米黃河干流水和3億立方米支流水。
因此,寧夏可耗用的水資源量為41.5億立方米,即被經濟社會所耗用的水量,這也是寧夏嚴格水資源總量控制要堅守的第二條“紅線”——第一條“紅線”是72.84億立方米以內的取水總量,即各類取水工程自河湖、水庫等水體以及從地下抽取的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以1980年實際用水量為基礎,綜合考慮了沿黃各省區的灌溉規模、工業和城市用水增長。30多年間,我區經濟格局已經發生滄海桑田的變化,但用水指標無法增多。為保障工業用水量,自2003年起,寧夏探索實施水權轉換,即支持工業企業投資農業節水,節余出來的水用于工業發展。
然而,水的承載空間決定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空間,水資源瓶頸極大制約著寧夏整體發展步伐。
近年來,全區立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新階段,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把“四水四定”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嚴格水資源監管,統籌水生態保護,全面推進用水權改革,開啟了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新格局。
全區堅持“四水四定”,促進水資源調配合理高效;嚴格行業監管,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勇于創新突破,深化用水權改革。近5年來,全區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畝均灌溉用水量分別下降26.7%、45.3%、16.4%,產業項目、作物種植的用水效率效益不斷提升;通過科學的調配管理,全區在實現經濟增長、糧食增產、人口增量的同時,用水持續穩定在70億立方米左右,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保障;近5年來,關停地下水井2469余眼,壓減超采量近7000萬立方米,地下水可持續利用得到保障。
做好水文章,依舊是寧夏的重大課題。受國家年度分配水量及調度指標控制,全區現狀用水仍無法得到充分保障,2023年度黃河轉入枯水年,并可能出現連續枯水年或特枯水年,預測到2035年缺水總量達14.2億立方米,水資源形勢將越來越嚴峻。
同時,發展用水不足、開發利用效率不優、水資源剛性約束不夠……在推進高質量發展實際過程中,解決這些現實矛盾依然面臨巨大考驗。
銀川閱海公園的水域依靠黃河生態補水。
濕地修復:守護一汪靈動
記者 毛雪皎
4月,銀川的早晨,或許有一部分是在濕地里“醒”來的——在各大濕地公園,綠道楊柳依依,迎來步履翩翩,水鳥環湖流連,城市的一天,從與大自然的呼吸共振中開啟。
地處西部干旱地區,身為“國際濕地城市”,銀川給出了濕地與城市“相處”的答案。濕地在保護中利用,在修復中完善,如同液態的“寶石”,鑲嵌在城市之間。濕地并不總是處于城市郊外,而是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成為城市生活的詩意背景,實現濕地與城市的和諧共生。
濕地生態系統,如果視為一個生命體,它的面積并不恒定,會成長,也會退化,所以不但需要精心呵護,也需要科學修復。它是濕地生物的依存,也是調節城市“呼吸”的清新之“肺”。
“銀川市率先提出了‘修復濕地’的理念,濕地修復保護工作始于2002年,20年間,如果分階段來看,前10年重在保護,主要是恢復原有面積,后10年聚焦提升、恢復濕地功能?!便y川市濕地保護中心副主任呂金虎介紹,銀川市在濕地立法、提升濕地景觀、建設濱河水系凈化工程、豐富濕地多樣性等方面做了扎實細致的工作。
在銀川市寶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工作人員精心“照料”著湖面中心的蘆葦,岸邊沒有使用人工圍欄,而是嘗試使用矮小的木樁作為自然“隔斷”。濕地修復保護工作,正在逐漸聚焦、精細和注重質量提升。不僅綜合考慮市民休閑的需求,也開始納入濕地鳥類的“宜居”需要。留有淺灘,栽種適宜的植物,并不執著于人工干預的痕跡,而是傾向以更為自然修復的方式,在保護和發展之中尋求平衡。
我區持續扎實做好濕地保護恢復工作,特別是加強沿黃等39處重要河流湖泊濕地保護恢復,2022年完成濕地保護修復22.7萬畝,濕地質量和生態功能進一步提升。寧夏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我區對銀川黃河外灘公園、吳忠黃河、固原清水河等6處國家重要濕地,石嘴山星海湖、平羅天河灣、中衛香山湖等20處自治區重要濕地開展濕地保護修復,進行植被恢復、清淤疏浚、駁岸治理、鳥類棲息地恢復、完善監測宣教和巡護管護設施等。
通過認真落實濕地保護恢復措施,全區濕地生態功能進一步提升,濕地動植物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霸邙B類遷徙季節,我們制定了方案,在春、秋兩季開展同步調查監測工作,及時掌握鳥類遷徙狀況、種類和數量,為保護鳥類提供可靠依據?!睂幭臐竦乇Wo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寧夏不斷完善重要濕地管理體系,通過重要濕地建設示范,帶動各市、縣(區)抓好一般濕地的保護管理。下一步,將依據國土三調濕地數據,結合全國濕地二調和濕地產權確權試點調查增補后數據,進一步融合加強濕地資源保護管理。
“聚焦打造綠色生態寶地,圍繞全區林草生態高質量發展思路,將持續加強濕地保護,科學開展濕地修復,穩定濕地面積,提高濕地保護率,維護生物多樣性,努力提升濕地生態質量和生態功能,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弊灾螀^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說。
位于永寧縣的寧夏鶴泉湖國家濕地公園。(圖片由銀川市濕地保護中心提供)
為當代計 為萬世謀
姜 美
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曾幾何時,為了擺脫貧困,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過度開荒,過度放牧,過度開采……這種方式非但沒有為人們帶來持續的財富,反而讓這片原本生態薄弱的土地,陷入了“貧困—開荒—生態破壞—貧困蔓延”的惡性循環。
面對逐漸惡劣的生態環境,人們逐漸認識到,發展決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唯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走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
近年來,我區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作為先行區建設的前提和支撐,持續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堅持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以高標準規劃推動落實生態優先戰略,以高質量項目落地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大力投入項目資金人才加快綠色生態建設,推動我區生態保護修復健康可持續發展。如今,綠色已經成為寧夏的底色和名片,自然生態環境的價值和潛力正不斷釋放。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守好自然資源“家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此刻春風又綠寧夏川,在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唯有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才能讓塞上山更青、水更綠,才能讓發展的生態底色更亮更足,才能更多的人享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不斷筑牢祖國西北生態安全屏障,為地球增添新綠。